1.由教学信息化向信息化教学的转变。(成立信息化学院,整合教学资源,开设医院(企)信息化应用课程,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,培养专业知识和信息化能力兼备的实用型人才。)
2.由学校筹资、财政投资向社会融资的转变。(盘活市场资源,拓宽融资渠道,引入社会资本,实现校企合作共赢。)
3.由IT建设向DT建设的转变。(挖掘数据价值,助力决策支撑。让数据多跑路,让师生少跑腿或不跑腿。)
4.由买服务器向买服务的转变。(树立硬件是为软件服务的理念,将软硬件部署由本地化向“公有云+私有云”迁移。)
5.由单纯购买软硬件向校企合作开发和自主研发的转变。(引进先进理念,借助专业团队,自主合作研发,掌握代码、接口、技术核心,掌控建设和运维主动权,走可持续发展之路。)
6.由花钱的信息化向赚钱的信息化的转变。(提升科研转化能力,提高产品推广能力,年到帐不低于200万。)
7.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的转变。(转变服务理念,主动研判教学、科研、服务、管理需求,做到定制化开发、无感知服务、零故障运行。)
8.由零散的信息化应用向聚合的信息化应用的转变。(打破部门界限、消除应用孤岛、整合信息资源,打造统一的系统应用平台,提供一站式服务。)
9.由单兵战斗向集团化作战的转变。(建立高校信息化联盟,整合力量、分摊成本,提高效率,降低风险。)
10.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角色的转变。(打造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新高地,争创国家级数字校园建设标杆校,争创国家级青年文明号。)